在全国少年轮滑(速度轮滑)锦标赛的赛场上,有两道来自雪域高原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14岁的阿吉拉珍和15岁的次仁顿珠。他们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却凭借着对轮滑运动的热爱,在赛场上划出最美的弧线,用行动诠释着“小轮大爱”的动人故事。
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均来自西藏特殊教育学校。由于先天性听力障碍,他们的世界没有声音的喧闹,却有着对生活的无限憧憬。一次偶然的机会,学校引进了轮滑兴趣课程,从此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穿上轮滑鞋的那一刻,他们仿佛找到了与世界对话的新方式。
训练的过程充满艰辛。听不见教练的指令,他们就通过观察教练的手势和口型来领会动作要领;感受不到哨声的提示,他们就依靠场边老师的手语指挥和同伴的肢体提醒。在无数次摔倒又爬起中,他们逐渐掌握了轮滑技巧,速度也越来越快。
赛场上,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眼神坚定,身姿矫健。他们用娴熟的技术、顽强的毅力,与健全选手同场竞技。虽然最终的成绩或许不是最耀眼的,但他们拼搏的精神却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当阿吉拉珍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看台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是对他们最好的褒奖。
“小轮大爱”,小小的轮滑轮承载着大大的梦想。对于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来说,轮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他们突破自我、融入社会的桥梁。通过轮滑,他们收获了自信与快乐,也让更多人看到了特殊儿童的无限可能。
2025年全国少年轮滑(速度轮滑)锦标赛裁判长、山东体育学院教师孙昕祥表示:这两个孩子他们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但是他们对轮滑运动,对体育的追求有着无比的狂热,我觉得孩子们的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是让每个人感动和动容的,我们愿意为孩子们的成长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孙昕祥老师带领山东体育学院休闲学院轮滑班的学生打造小轮大爱长期志愿服务项目,携手周边特殊教育学校,持续为残障儿童开设专业轮滑课程。项目团队依托学院专业优势,通过系统性课程设计、常态化教学实践和个性化辅导,帮助残障儿童在轮滑运动中增强体质、锤炼意志。该项目以长效化机制为支撑,将体育教育与公益服务深度融合,充分展现学校服务社会、关爱特殊群体的责任担当,成为践行严勤创实校风的生动实践。
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的故事,是“小轮大爱”的生动写照。它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有梦,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同时,也呼吁更多人关注特殊儿童群体,用爱为他们搭建起通往梦想的桥梁。
让我们为阿吉拉珍和次仁顿珠点赞,期待他们在未来的轮滑道路上,继续追逐风的速度,让梦想之花在轮滑轨迹上绚烂绽放!
编辑|姜瑀
文字|郑通
审核|刘蕾
终审|刘凤虎